7月17日,台积电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:利润同比增长60%,创下历史新高。这已是台积电连续第六个季度实现增长,增长原因除AI芯片热潮带来的订单增加外,还包括H20恢复对中国供应,以及下游客户扩大研发投入等因素,均推动了代工需求的提升。
与此同时,多位网友拍到雷军和比亚迪王传福出现在小米汽车工厂,引发外界猜测双方将在智能汽车领域展开合作。
看似两个不相关的新闻,其实背后正指向同一个趋势:AI芯片和新能源汽车这两大超级产业,正在深刻重塑整个电子器件产业链。
这场变革中,有一个被长期忽略的小角色——晶振,正在迎来它的新机会。
从公开信息来看,越来越多的芯片项目交给台积电代工,尤其是用于训练大模型的 AI 芯片,对功耗、速度、可靠性提出高要求。这类芯片对功耗、速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,从设计到封装的每个环节都在挑战技术极限,而其中看似不起眼的时钟晶振,也正变得越来越关键。
芯片里数据的传输和计算是靠时钟驱动的,尤其是在 AI、自动驾驶、服务器这些场景下,晶振不仅负责启动和计时,它还影响整个系统的同步、通讯和稳定性。
简单来说,一个芯片跑得再快,如果系统不同部分不同步,性能就没法发挥,甚至可能导致系统崩溃。像 AI 加速卡或大算力芯片模块,往往会采用多个晶振来分别负责主频、通信、接口等,目的是为了减少抖动、误差,以及热变形对系统的干扰。
同日,雷军与王传福现身小米汽车工厂,使得"小米与比亚迪在汽车领域展开新合作"的讨论迅速升温。
事实上,比亚迪电子早已是小米手机的重要供应商,而在汽车业务上,比亚迪的动力总成、小米的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算法,也极有可能实现更深度整合。
问题来了:一辆智能汽车,从激光雷达到车规芯片,从电源管理到中控屏,如何确保整个系统的时序稳定性?
尤其是在复杂电磁环境、高温低温反复切换、强干扰的车载环境下,普通晶振容易失准,而经过AEC-Q200认证的车规级晶振,就成为自动驾驶系统的“定海神针”
随着汽车电子越来越复杂,晶振在车载多媒体、显示屏、中控等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。以SJK晶振为例,近几年推出了多款适用于汽车领域的晶振型号:
车载多媒体采用 SJK 1610封装的32.768KHz,还有3225封装的24MHz晶振,保障音视频同步不卡顿;
车载显示屏采用 3225 封装的 25MHz,支持画面流畅刷新;
汽车中控显示采用 3225 系列里的 27MHz、24MHz、12MHz 各种频率,满足不同芯片对时钟的需求。
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,其实是芯片代工厂和系统厂商手里必不可少的基础器件。没有它们,电子系统的节奏就会乱,汽车“神经”也会跟着打结。
如今,小米、比亚迪等整车厂和终端厂在加强芯片自研和联合设计,背后依赖晶振等频率控制器件,确保电子硬件有序运转。
台积电创纪录的业绩,反映整个芯片产业链的协同效应。国产晶振厂商也正逐渐在这条链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